最近香港的士費用大幅上調,引起了市民的強烈反應。我在上個星期搭了一趟的士,發現起步價由24港元直接調升到了26港元,這可是一個高達11%的漲幅啊!這樣的漲幅對於日常需要依賴的士代步的平台司機和市民來說,都增加了不少負擔,尤其是在這個通貨膨脹時期,工資並沒有明顯增加,生活成本卻是螺旋式上升。
這次的的士費用調整其實是自2013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漲幅。據《香港經濟日報》报道,的士車主協會表示,油價和維修成本的增加是推動這次費用上調的主要原因。單是燃油費用,已經比去年同期上漲了接近30%。我不禁想,這樣的數字真的讓人非常訝異。
再以我朋友的經歷來説,上週他從中環搭了一趟的士回到大埔,原來大約需要200港元左右的車費,現在已經上漲到了220港元。一趟跨區的士,20港元還真不是個小數目。我們可以想見,這對一些低收入市民來說怎麼會不造成壓力呢?而且這還只是單次的討論,日積月累的支出更是不得了。
我想基於這樣的背景,大家心情也難免有些焦慮。根據最近的社會調查,超過60%的市民對於的士費用上調表示不滿。雖然司機朋友們有他們的理由,畢竟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維護一輛每公里雜費率3元的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這個答案恐怕很難讓搭客們接受。
其實,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每次大幅度的小費調整都會引發廣泛討論甚至抗議。例如,2011年至2013年間,香港的士费用就曾有過一輪上漲,當時市民也是一片譁然。而今年這次漲幅與過去相比,無論幅度還是次數都多了一些。
我記得那天回家途中,打開了香港的電視新聞,整屏幕播放的都是有關這次調漲的討論。有政治學者指出,香港的士行業存在著許多結構性問題,例如牌照有限、車輛顧保養成本上升,但同時也面臨激烈的競爭,特別是與香港新聞介紹的Uber等共乘平台的抗衡,這一點確實給的士行業帶來了不少壓力。
朋友們間私底下聊到這事,不少人都說或許未來會更傾向於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地鐵和巴士。畢竟這些公共交通工具的價格仍相對穩定,並且運行效率也讓人滿意。這讓人思考一個問題:的士行業到底會不會因為這次上調而有所改變?我個人覺得,變數還很大。
其實,我們也能理解,的士車主和司機的生活也不容易,但是這一系列的上調恐怕會讓更多人選擇其他出行方式,甚至冒險選擇一些未經認證的非法載客工具。或許當局真的應該好好權衡這次調漲是否適合當前的經濟環境。
最後要說,這次的士費上漲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還涉及宏觀經濟的消費觀念。我們或許只能期待政府及相關部門能有更妥善的政策來平衡各方利益,讓香港的市民在面對這波漲價浪潮時少一分焦慮和無奈。